四、阅读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一)
材料一:在某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吐掉的口香糖约15公斤。某市公交公司无人售票公共汽车3年间收到的残币假钞竟高达50万元。一孕妇在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后上了专门接送考生的大客车,全车考生没有一个人给她让座。
材料二:在对某市市民社会公德现状的一次调查中,99%的受访者认为不应该随地吐痰,但真正吐到手纸扔到垃圾箱里的不足50%;雨季商店为顾客准备 的文明伞,表示用完后及时归还的占受访者的81%,但下雨过后,商店真正回收的雨伞仅占发放的10%;人人皆知本市严重缺水,但公共用水的浪费却十分惊 人。
1.关于社会公德,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
A.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B.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
D.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
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部分公众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B.一些公众了解相应的公德规范,但在实践中却不作为
C.对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和行为,没有形成人人谴责的舆论氛围
D.现行的行政和法律措施,助长了公德缺失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3.材料反映了部分公众在社会公德方面“知”、“行”脱节,其主要原因是( )。
A.公德规范在具体践行上存在困难
B.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公德
C.社会公德往往被视为“小节”而受到忽略
D.没有准确理解公德规范的内容
4.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公德问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以良好的社会公德严格要求自己,做大众的表率
B.我国《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并未对国家公务员遵守社会公德问题作出规定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应当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德风貌,会对社会公众产生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
5.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 )。
A.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B.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德实践活动
C.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D.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体系和法律体系
(二)
材料一: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 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必然成为我国的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必然成为我国的安国之策。
材料二: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同时,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00万人,至今约有100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材料三: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起薪水平正在下滑。 2008年4月,智联招聘对职场新人展开了起薪特别调查。在为期两周的调查中,共有8000余人参与。调查显示,与3年前相比,起薪在3000元以上的高薪职位减少了1.3%,而起薪在1500元以下的职位则上升了3.4%,大学生起薪的平均值约在1600-1800元的区间。据此,有人得出“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的结论。
6.根据材料一判断,2010年我国劳动力的总体供求状况为( )。
A.供大于求约1700万人
B.供大于求约1000万人
C.供大于求约2000万人
D.供大于求约1400万人
7.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主要途径有( )。
A.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B.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弹性系数
C.促进经济增长
D.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弹性系数
8.从材料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
A.同行业的工资水平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C.劳动力的供求状况
D.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9.大学生目前就业压力加大,可行的缓解思路是( )。
A.调整高校学科失衡问题
B.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C.引导毕业生树立理性择业观
D.统一用人单位的选人政策
10.对于材料三中的“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这句话,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状况
B.它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起薪比较低
C.它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起薪高低并不是反映个人社会作用大小的唯一因素
D.既然大学生起薪等同于农民工,因此读大学没有必要